Bwin必赢主页

437必赢会员中心

教学科研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学科研 > 正文
融合·创新·赋能——我院管理系开展混合式教学主题研讨活动
发布日期:2025-09-29    访问量:

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,混合式教学作为连接传统课堂与数字空间的桥梁,正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。近年来,在我校全面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的背景下,437必赢会员中心积极开展了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工作,为进一步提升任课教师的混合式教学水平,近日,我院管理系教研室召开了一次关于“混合式教学的设计、实施与优化”的专题研讨会议。会议由系主任潘晓光老师主持,全体教研室老师参会,老师们结合近四周的教学实践经验,以“案例说思路”、“问题谈困惑”、“对策谋优化”的方式,共同拆解混合式教学的“成长密码”。

设计:用“精准案例”连接“知识与生活”

混合式教学的核心,是让“线上资源”与“线下课堂”形成互补——这是老师们的共识。会议伊始,多位教师介绍了各自课程中的混合式教学设计。教师们普遍采用了课前导入、课中重难点讲解与案例分析、课后作业与小组报告相结合的方式。例如,通过雨课堂提前发布预习案例和视频,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和应用,课后布置作业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小组式报告。这些设计旨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,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。

营销学课程的任课教师以“三个经典案例”锚定营销观念的教学逻辑:用福特T型车讲“企业中心论”的传统模式,用苹果手机用户反馈迭代讲“市场导向论”,用农夫山泉“每瓶捐一分”讲“社会营销论”,通过“案例对比+图片可视化”,让抽象理论变成可触摸的“企业故事”;管理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则以案例打破学生对“管理”的刻板印象——用图片展示企业的薪资福利、用“理想工作”互动引发共鸣,把“管理的四大原理”变成“职场人的真实需求”;政府绩效管理课程则更直接“绑定”学生的“考公需求”:用台风中政府转移群众的热点案例讲绩效实践,把课本里的“抽象语句”标注为“申论写作素材”,让课程变成“职业准备的前置课”。

“经典案例”到“热点话题”,从“企业故事”到“职业需求”,老师们的设计逻辑始终围绕一个核心:让知识落地,让学生共情。

实施:用“互动场景”激活“被动学习”

“课堂不是‘教师讲、学生听’的单向输出,而是‘学生做、教师引’的双向对话。”这是老师们在实施中最深刻的体会。行政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师用“角色扮演+辩论”让学生沉浸式理解政策,在“利益博弈”中分析“成本效益分担机制”;管理学课程教师则尝试“项目式学习”:让学生以“一学期”为周期,为现实企业设计“激励方案”,邀请企业HR做评委,把作业变成真实的实践任务;同时教师们充分利用雨课堂的“弹幕互动”功能,打破内向学生的表达壁垒,从屏幕上的“畅所欲言”里,捕捉到学生的真实思考。

但互动并非万能钥匙,在具体实施过程中,教师们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挑战。老师们提到,如何实现评价的多元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。目前,大家主要依赖线上测试和线下课堂讨论,但在评价学生真实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方面,仍感不足。此外,线下讨论因物理空间和班级人数限制,难以有效开展,也是教师们普遍反映的问题。同时让老师们意识到:混合式教学的“活”,不是“形式的热闹”,而是“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的温度”。

优化:以“反思迭代”通向“真正的学习”

“没有完美的设计,只有不断优化的课堂。”潘老师在总结中指出,混合式教学的设计应围绕实施效果展开,关注亮点和存在的问题。针对评价多元化问题,潘老师建议任课教师应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指标。例如对于线下讨论难以开展的问题,适当减少线下讨论的过程考核占比,增加线上讨论区的设置,利用积分制度激励学生参与。

此外,潘老师还强调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。他指出,每次课后都应进行教学反思,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、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合理性、作业完成情况、教学目标达成度等方面。通过反思,形成教学闭环,指导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。

会议最后,潘老师鼓励教师们继续尝试、实践、探索和提升混合式教学的质量和效果。他表示,混合式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,需要大家共同努力,不断优化教学设计,提高教学质量。

此次会议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,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,将把会议中的经验和建议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,不断提升混合式教学的水平。